广交会江苏交易团参展企业数、展位数创新高
74 2025-04-05 07:32:57
[3] 通过将在欧洲的战争定位为权利与压迫、自由与暴政之间的冲突,罗斯福找到了他在大西洋彼岸的巨大冲突中支持一方的切实必要性和基本理由。
(123)县、郡、中央构成严格的审级,根据律令规定对相关案件进行初审、复核和上报。基于审级制度,当时的审判根据下僚起案、上官决裁的运行原则,事务性工作由狱吏承担,然后由长官进行总结和裁判。
其次,由于程序对实体的关键性影响,秦汉法的施行模式决定了其侧重刑事法的特色,古罗马则因其不同时代的司法模式而呈现出相应的风格。如果司法偏离标准要求,秦代对非故意的情况以失刑追究责任,汉代对此处以罚金。(51)陈松长等:《岳麓秦简与秦代法律制度研究》,第423—429页。(90)Fritz Schulz,History of Roman Legal Science,p.140. (91)主要反映元首制时期古典法学家成就的《学说汇纂》第48卷专门论述刑法,《特奥多西法典》和《优士丁尼法典》第9卷均为刑事成文法。民事法调整的问题主要关乎私人利益,由当事人自理,采取经济赔偿等非刑罚手段。
首先,秦汉集权制下的强势国家理念对政府责任有更高的期待,国家的主动管理职责相对更高,由国家主导的刑事法覆盖范围更大。(101)参见朱塞佩·格罗索:《罗马法史》,第375—376页。(11)同前注⑦,习近平书,第68页。
(29)黄炎培:《延安归来》,国家行政管理学院出版社2021年版,第60页。二、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逻辑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绝不是一大堆偶然事件的堆积,而是一个有规律的运动过程,存在着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历史必然性。法治是以和平理性的方式实现国家治理的最佳途径,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二)创立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基础 文明社会法律思想的发展史表明,每个时代法律思想的新发展,都会有力推动这个时代的法律发展进程。
在世界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以其深厚的内在逻辑、理性的法治制度和坚实的法治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50)必须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维护国际法治权威,反对以法治之名侵害他国正当权益、破坏国家和平稳定的行径,任何国家都不能随意发动战争,不能破坏国际法治,不能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努力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
(14)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亦即八二宪法),确立了国家法制统一的原则,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夯实了根本法基础。(52)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拓展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创新如火如荼,层出不穷,形成了重点突破、纵深展开的崭新局面。纵观世界法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看到,法治现代化是一个普遍性的世界历史进程,构成了近代以来国家与法治领域变革发展的主旋律。因之,法治现代化的价值意义,就在于运用法律形式确认和保障社会主体的自由与权利,维护社会主体的自主性、合法愿望和应有的尊严。
②这一重要论述精辟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创造的伟大成就,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在特质、丰富内涵、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为坚持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56)为创造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根本社会条件。作为近代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第一次创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行《临时约法》,根据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了以责任内阁制为特点的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由此确立了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系统。(43)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2021年1月11日),载《求是》2021年第9期,第7-8页。
(70)因此,如何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就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简要回顾近代中国以来的法律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晚清法制改革,还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法制建设,抑或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律发展,其间,君主立宪制、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多种政制模式纷纷登场,诸种法律发展样式相继更替,但是,都没有真正找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从而不可能起到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和人民的悲惨命运。
习近平法治思想从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考虑,科学揭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进程的基本规律,深刻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战略地位、基本性质、功能作用、总体目标、辩证关系、国情条件、历史基础、全球方位等一系列基本法理问题,提出了坚持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主要原则和重大方针,反映了我们党对创造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客观规律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是坚定不移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法治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拓展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战略全局,深刻认识推进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对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着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全面展示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巨大实践伟力,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33)《胡锦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28页。(69) (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全新选择 在不同的国情条件下,文明社会的法治现代化进程呈现出五彩缤纷、丰富多样的历史特点。当代中国正处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之间内在关联、不可分割,二者处于同一个历史进程中。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国家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感召力、塑造力明显提升,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坚持走正确的法治现代化道路,无疑是一个关系根本、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紧紧抓住合乎自己的实际情况这一条,(24)把开辟法治现代化的中国道路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自主设计和发展适合自己情况的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既把握已经形成的历史传承,又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法治经验、确立的法治原则,还把握现实的法治需求,着力解决面临的现实法治问题,深刻阐释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逻辑,进而开辟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
(48)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和珍惜,绝不存在什么文明的冲突。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分别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主题并作出决定,这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是一个总体战略部署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体现了破和立的辩证统一。
(61)同前注⑦,习近平书,第265页。(五)明确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战略目标 在当代中国,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战略目标的确立,始终是与党和国家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构想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系统阐述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明确作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35)的重大论断,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36)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从而以良法善治拓展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往往具有不同的历史特点和民族的特性,世界历史进程亦不可能消弭这一矛盾运动的民族品格。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法治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在中国的具体国情条件下展开的法治变革过程。(57)同前注②,习近平书,第5页。
在这个多样性的背后,凝结着各个国家法治现代化的固有逻辑。一方面,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深厚动力,来自社会主体的自主性的创造活动所内生演进生成的法治变革的强大力量。
(59)同前注②,习近平书,第7页。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伟大进程波澜壮阔、与时俱进,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为开辟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⑩总结20世纪上半叶中国法制发展与变革的历史不难看出,在清末新政修律模式、辛亥革命政治与法治模式、北洋军阀政治法制模式和南京国民政府政治法制模式的架构下,是绝不可能建构自主型的法治发展模式的,因而也绝不可能出现法治变革及其现代化的奇迹。(35)同前注⑦,习近平书,第2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殖民帝国主义体系的崩溃,广大发展中国家纷纷走上了民族独立的道路。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和民主人士黄炎培的著名窑洞对中,讨论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时,精辟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实际上,这个重大问题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没有解决得很好。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历史基础乃至地理环境等因素,必然生发出不同的现代化类型。
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五四宪法),构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奠定了根本法基础。进入专题: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 世界法治现代化进程 中国法治现代化 。
(21)因之,探索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必须深入研究中华政治与法制文明传统,挖掘和传承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着力推动中华优秀政治与法制文明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32)参见《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为发展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和活力。晚清政府试图在不改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按照西方政制模式对国家制度进行改良,并且仿行大陆法系的法律结构模式来修订和编纂法律,改造传统的中华法系的大一统的法律结构,进而企望维护摇摇欲坠的帝国统治秩序。